慈母手中箱,臨行密密裝。 春節(jié)假期即將結束,,無數(shù)的游子又一次踏上了離家的歸途。 當拎起沉甸甸的行李箱,,或是關上被塞滿特產的后備箱時,,或許我們才更加明白,原來,,有一種愛,,叫“打開行李箱”。 云酒頭條春節(jié)特別策劃——“歸家的旅行箱”,。六位離家在外的云酒人,,用最真實的視角,最細膩的筆觸,,與你一同回味春節(jié)的點滴溫暖。 新的一年,,帶上父母的愛,,重新踏上奮斗的旅程吧! 有親人的地方才叫家,家人團圓才叫春節(jié) 地點:山東煙臺 轉眼間,,春節(jié)假期已經來到尾聲,,到了返程整理行囊的時候,被父母填滿裝不下的行李箱搞的有些頭疼,,哪一件都是濃濃的關心與愛護,,將牽掛塞的滿滿當當。 在行李箱里,,有父母的“愛”:各式各樣的不舍得吃的土特產,,愛吃的大餑餑、膠東地瓜都是塞地滿滿,;一件件給孩子買的新年衣服,,幾乎夠她穿到上學;甚至還有因為孩子一句“好吃”而買的“大蛹”,、“知了猴”,,幾十元一斤的價格,他們自己從來不舍得買來自己吃,。 ▲回來的一件行李,,變成了回城的N件行李(左);有字的90#蘋果是特意留下來的,,哪怕價格數(shù)倍于普通蘋果(右) 在行李箱里,,還有親人的“愛”:給孩子買的玩具,即使這是他們第一次見,,但是仍然打聽買到的尺碼嚴絲合縫,;給孩子買的新年禮物,永遠都是那么緊跟潮流,,讓孩子愛不釋手,;還有些稀罕的特產同樣裝得滿滿當當:賣到幾十元的香椿芽、刻意留下來的刻字的90#蘋果……一切都盡量多買,。 孩子的兜里,,還有親人們塞滿的紅包,三番五次婉拒說了不要,,但是永遠都想盡辦法塞到不注意的地方,。比紅包更多的則是牽掛:“回去多愛惜身體”、“放心家里安心工作”,、“有時間?;貋砜纯础薄?/span> ▲冬天的香椿芽昂貴,表哥家新年第一次試種留下的 這種牽掛從回家之前已經體會的非常深刻,,春節(jié)前,,親人們的電話越來越密,,問的卻幾乎是同樣的內容:“哪天回來?都已經安排好了,,好好哈一杯”……老家是膠東腹地,,人最注重禮節(jié)也最愛熱鬧,每次必然都是大喝一場,。 因為工作原因,,與酒有些關系,春節(jié)也幾乎都是半醉半醒中度過的,。過年帶回來的酒,,來自天南海北,每一頓自然都會帶一些不同的酒,,分享一些不同地域的酒的特色與文化,。酒量不好的我偶爾也會“耍小聰明”,例如帶些號稱“奪命大烏蘇”的烏蘇啤酒,、“見風倒”的張裕白蘭地,,大家識破了自然也是呵呵一笑,極有意思,。 回顧這個春節(jié),,慢慢地戀。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手機叮咚一個短信,,“您的快遞已經攬收”——因為回城行李額有限,所以只能帶有限的東西,,家人沒有勉強,,但是還是悄悄安排了快遞。公司一向倡導“仁,、孝,、禮、義,、信”,,每年都會為父母準備新年紅包,但是兜兜轉轉,,還是會回到孩子的小包里,。 每年春節(jié)回家,臨行之前留下的都是鄉(xiāng)愁:家鄉(xiāng)的味道與記憶,,親人的愛與支持,,才是我們前行如影隨形的力量。畢竟,,有了親人的地方才叫家,,家人團圓才叫春節(jié),。 不管在哪,有一個地方始終是我們眷戀的地方:家,。 我不過是去200公里外的北京,但媽媽收拾行李箱的陣仗,,好像我要出國 地點:河北承德 又到了新一年的開工日,。每到這個時候,數(shù)以億計的返程大軍動容的,,是一種 “擠爆行李箱的愛”,。 今年春節(jié),行李箱是我和媽媽一起收拾的,,里面裝了什么我心里有數(shù)……都是我想吃的,。 ?“這回還拿炸醬嘛” “要帶油炒面嘛” “你大舅給了紅豆你要嘛,還有他種的黑豆” “還剩一箱露露給你裝上吧” “果凍也裝上吧,,擱家也沒人吃” “丑橘擱包里,,你在車上吃” “給你拿個枕頭吧,我新買的蕎麥皮,,你那個都枕多少年了,,也太小啦”……媽媽不硬塞,也不偷偷放,,卻只是不停在發(fā)問,,以防漏下任何一樣美味。 我點名說要油炒面,。媽媽做的時候,,我喜歡守在身邊,學會了整個流程:先把干面粉蒸熟備用,,素油起鍋,,倒入面粉快節(jié)奏翻炒。關火,、晾涼,、加糖,稍微加點鹽,,再加入提前焙熟,、搗碎的花生、芝麻,,還有手剝的核桃仁,。吃的時候就用開水沖泡,像沖奶粉似的,,還可以加點葡萄干,、水果粒什么的一起吃,。 媽媽說:“省得寫稿餓了沒得吃?!?/span> 炸醬也是媽媽做的,,它用的不是北京炸醬面愛用的大黃醬,是我們縣的特產山嘴豆瓣醬,,炸好了裝瓶子里,,它拌出的面條,令我在北京同鄉(xiāng),、同漂的好朋友都贊不絕口,。“提前燒壺開水晾涼,,把面過一下再拌更好吃”,,這一次,她依舊不忘提醒我一遍,。 至于媽媽說的那個枕頭,,也是她前些年做得,我大學時候帶到無錫,,畢業(yè)帶到實習單位的宿舍,,又先后帶到租屋和小姨家,最后跟我一起來到北京,。 我家在河北,,承德市北的小縣城豐寧,向南出縣城20公里就是北京界,,但抵達帝都中心卻要3小時車程,,號稱“北京的11環(huán)”。 因為離得近,,不太忙時候我就老往家跑,,一年回家不下10次。但即便如此,,媽媽還是每回都不太愿意我走,,經常提議:“你這幾天用出差不?不用就在家寫稿唄,,我們不打擾你,。” 但事實往往是這樣的: 5分鐘前:“哎呀你趕快寫吧,,別熬到老晚,,我不跟你說啦” 5分鐘后:“你冷嘛,你喝茶嘛,,我要吃個橘子,,你要嗎,?” 我的室友是一位脾氣率直的姑娘,回家跟媽媽描述時候我常說:“我那個室友呀,,她還百度小孩是怎么生出來的呢,。”媽媽特別為我的生命安全著想,,語重心長地叮囑我:“你別老說人家,,人家就是單純,別把她說惱了,。” 回家也免不了和媽媽說些工作上的事,,告訴她有時候一陣緊張,,最后虛驚一場,有時候也是一陣緊張,,最后果然搞砸了,。她就比較擔憂,“你得寫出來呀,,寫不出來回數(shù)多了,,人家就不敢信任你了” “實在不行,寫賴點兒”,。 有一回我爸我倆喝了點酒,,他沒我酒量好,喝得有點多,,就跟我說:“你的變化……相當大”,。 我忽然有點難受。上大學后就遠離他們兀自成長,,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就像家里養(yǎng)的植物,每天看著,,也不覺得它在長,,可出差一段時候回來,就覺得大了好多,,跟之前一點也不一樣了,。 不過,植物長得太快,,我們心里歡喜,;但我們長得太快,爸媽歡喜之余,,心里還有那么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就像塞得滿滿的行李箱,,是語言無法表達的牽掛和溫柔,還有一點不可控的難過,。 春節(jié)的美食,,已讓我忘卻了被催婚的煩惱 地點:陜西榆林 工作三年,輾轉多地,,終于在2018年底回到西安,,得以在家過個好年。 臘月二十八晌午啟程,,先上延西高速,,中途轉道包茂高速,6個小時到西左界路口下高速,,再經過幾個村,,到了家門口,天兒已經黢黑了,。 飯是早已經做好了燜在鍋里的,。等到進門包裹一放,燉了幾小時的小雞燉土豆,、攢了一冬的紅薯,、玉米就和餓了一下午的家人們陸陸續(xù)續(xù)都一起上炕了。 雖然第一頓沒有酒,,照例也要先話過三巡:累不累,?工作順利嗎?怎么還沒帶對象回家…… 大年三十之前依照風俗要祭祖,,家族男?。ㄠ牛悄卸?,從幾歲到幾十歲)都是要回家上墳的,,如果有事不能來,也要托親戚在老祖宗墳前解釋告罪的,。但今年,,父親卻堅持要帶我上墳,或許是想讓我趕緊嫁出去,。雖然知道躺在西沙梁上的先人們并不能解決我的終身大事,,但是我想,為了讓父親安心一點,,去墳頭前跪一跪,,磕幾個頭,再說句“祖宗保佑”,也沒什么大不了,。 遂在闊別多年后,,再次踏進祖墳地界??赡苓B祖宗都沒法原諒我的不孝,,燒紙的時候剛說完“過年了行錢來”,一股妖風吹過來,,卷起殘留的灰燼,,差點燎了我的頭發(fā)。 百度百科說,,陜北老革命區(qū)有25個縣區(qū),,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但在這里出生,、長大的我,,可能只知道這塊土地方圓幾十公里的過年習俗,吃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樣,。 在家鄉(xiāng)巴拉素,剛進入臘月,,人們就已經進入了預備年貨模式,。 準備的第一個“年貨”,基本就是豬/牛/羊肉,。村里親近的幾家,,或是一姓的自家人,先互相幫忙宰牲畜,,當天煮一大鍋讓干活的人都吃了,,剩下的才當做年貨凍在冰箱里。早先年,,數(shù)九天的家鄉(xiāng)動輒零下二十幾度,,生肉放在庫房里,靠著自然溫度都不會壞,。有了冰箱,,肉可以一直放到開春,農忙耕種時節(jié)照樣能吃,。 肉準備好了,,年貨的大頭就好了,但麻煩的事情才剛剛開始,。打糕,、炸油饃饃、肉丸子、搓涼粉,、包餃子……每一樣都耗時費神,,以至于每年到這時,媽媽的口頭禪都會變成,,“你們不吃我就不做了”,,但我記事的20幾年里,她從沒有真的不做過,。 糕和油饃饃都是用軟大米做的,。軟大米磨成粉,鋪在熱鍋里蒸熟就是糕,,炒熟用熱水和起放在熱炕頭發(fā)酵好,,炸的時候挖一塊用手團成圓團,中間再戳一個洞就是油饃饃,。糕也可以炸,,叫甜糕,也可以調點餡兒,,蘿卜紅豆的,、土豆酸菜的,包好再放鍋炸,,叫包糕,。 ▲媽媽的燉羊肉 涼粉、肉丸子,、炸土豆片,,都是為正月請吃飯必備的粉湯準備的。這道“拼三鮮”如今在超市也有賣,,但跟家里做的一比,,味道差的實在遠。 所有這些年貨,,都要準備一整個正月的分量,。到了正月,七大姑八大姨的走訪才剛剛開始,,雖然照例要被催婚,,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對我來說,,春節(jié)的美食已讓我忘卻了被催婚的煩惱,。 不僅是吃,我的七天年假,,還是在無限循環(huán)的吃飯和洗碗之中度過的,。吃飯雖然重要,,但對于老大也嫁不出去的女兒來說,賢惠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不洗碗是會被說“怪不得嫁不出去”的,。 有一次,我為了少洗一個碗,,直接端了一個剩菜碟吃飯,,結果剛沒吃兩口,就被姑姑一把奪走,,還覺得特別不可思議“你怎么能拿碟子吃飯,?”我好奇心大起,為什么不能用碟子吃飯,?姑姑答曰:嫁過去會被人家淺看(小看的意思)的…… 老實說,,作為一個酒類自媒體人,是應該多寫一些酒的,。年前,,我也帶了西鳳酒53度旗幟珍藏版孝敬爹媽的。但是照家鄉(xiāng)的習俗,,女性是一律不上酒桌(注意只是酒桌)的,,所以等我看到的時候,早就成了空瓶了,。 為此,,我一度引以為憾,我的好酒量,,啥時候才能在我家施展呢,? 每逢佳節(jié)不變的真理 地點:山東東營 家在山東東營,,工作地點在山東煙臺,,雖是省內,相隔不遠,,但也要四五個小時的車程,。我獨自一人提著兩個行李箱來回奔波。 歸家與返程,,心境本就不同,,畢業(yè)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我表現(xiàn)得格外強烈,?;丶遥欣钕渲醒b著的,,是我作為一個“大人”對家人的惦念,;離家,行李箱中裝著的,是我作為一個“孩子”所享受的寵愛,。 從事著與酒行業(yè)道的工作,,各式各樣的酒已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客,。就連公司逢年過節(jié)的福利,,也少不了酒的身影。所以,,回家的路上,,行李箱中小心翼翼拖著的還是酒。酒被“運”回家中,,不免要給親朋好友分一下,,就好像交了一份工作了半年的答卷,等待著別人的夸贊,。 每次回家,,總要在自己家、爺爺奶奶家,、姥姥姥爺家三家之間輪流吃飯,,回家時一輪,離家時一輪,。春節(jié)假期都是在“油水”中度過的,。 大年初五的晚上,才突然意識到第二天要回煙臺了,,一家人才開始匆忙地幫我收拾行李,。“寫稿子在哪里寫不是寫,,不能在家多待幾天嗎”,,媽媽一邊往行李箱里塞東西一邊問我。我沒有應答,,只是想到行李箱的重量,,默默把一些塞好的東西拿出來。 汽車是早上八點的,,在我六點半起床的時候,,早飯就已經備好了。本來有些離愁別緒,,卻在爸媽沒完沒了的嘮叨中一點點消散:“不要老點外賣,,要學著自己做飯,晚上不要熬夜,,早上早點起床,,多跑步鍛煉”…… 汽車上,,一直昏昏欲睡,就連周圍的人也一樣,。四五個小時,,就在斷斷續(xù)續(xù)的睡眠中度過了?!吧蠈W還是工作呀”“在哪工作”“工資多少啊”……這次的出租車師傅顯然十分健談,,在車站從我手中接過行李箱后,就一直說個不停,。 正當我有一搭沒一搭回答的時候,,師傅突然來了句,“過年胖了多少呀,?你這小姑娘,,看著確實不瘦哈”。師傅貌似感到了我的尷尬,,又補了一句話,,像是在安慰我,“胖胖的小姑娘招人喜歡”,。 每逢佳節(jié)胖三斤,,可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亙古不變的真理。 我的行李箱中,,有父親的藏酒 地點:貴州貴陽 2013年,,離開生活了十八載的家鄉(xiāng)貴州貴陽,以升學的名義,,我來到了湖北武漢,,開始了四年的大學生涯。 彼時的行李箱并沒有如今這般高大上,,甚至連四輪轉向的箱型在當時都并未普及,。我的行李箱很普通也很簡單,母親考慮過要為我購置一個大箱子,,而我拒絕她的理由則是:孑然一身,,了無牽掛,。 所以,,即便是過完年節(jié),回學校的我,,行李箱所裝的東西,,都相當單調。 父母和家人每次都為我準備好幾大包貴州特產的牛頭牌牛肉干,,還有辣子雞脆哨等各種各樣的小吃,,而最后能夠進入我行李箱的,,一般只有一兩樣。猶記得2014年時的一次歸校,,為圖方便,,整個行李箱里只放了一套衣褲一瓶水、一個本子一支筆,。 隨著大學生活的深入,,觀念和意識的改變也使我對行李箱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箱子尺寸也由16寸升級為28寸,。時至今日,,大容積的箱子依然陪伴著我,走遍天涯海角,。曾經我崇尚便捷,,而如今對于生活萬象,更多是一種眷念,。 2013年,,也是父親的藏酒事業(yè)“步入正軌”的一年。父親愛酒,,但不飲酒,,好藏酒,卻談不上十分懂酒,。對于好酒的認知一部分來源于老友間的暢聊攀談,,一部分則來源于我這個功力尚淺的愛好者及從業(yè)者。 如今入職酒行,,每次回家,,父親與我切磋討論的時間也直線上升,什么酒好,,什么酒合適收藏,,什么酒適合聚會飲用,雖然問題不外乎這幾個,,但父親對藏酒的熱衷令人刮目相看,。 從零敲細打到如今的批量購買,從白酒購至紅酒,,父親說他不吃煙酒,,也希望這點愛好能一直持續(xù)下去。 父親從不吝嗇,,樂于把好酒拿給眾人分享,,特別是在過年的日子里,父親的藏酒總是能讓大家感受到年的儀式感和莊重感,。 曾經,,行李箱的內容總是從家往外帶,,而現(xiàn)在,行李箱的內容更多是從外往家?guī)?,年的意味需要這些形式來表現(xiàn)和傳承,,正如父親的愛好也需要我們幫他延續(xù),不知從何時起,,外出歸來行李箱里帶回的酒,,已成為了父親最開心的事。 每一片臘肉,,都有一則寓意 地點:四川茂縣 臘肉,、香腸……在我的記憶里,這是家鄉(xiāng)羌族小城茂縣的味道,。 殺了年豬,,吃完殺豬肉,就是熏臘肉的好日子,,把肉掛上房梁,,用柴火煙熏上一月,待到過年時,,便有了桌上年味十足的臘肉拼盤,,臘肉配酒,越喝越有,,兩個字,,巴適。 家是父母的做戰(zhàn)場,,閨女在家,,作戰(zhàn)目標定為讓閨女兩天長三斤;閨女不在家,,作戰(zhàn)目標定為做道好菜,,打個電話,饞饞閨女,。 “別裝啦,,我拿不動”,春節(jié)假期收了尾,,臘肉,、粽子相繼落入行李箱,我又將拉著沉甸甸的行囊回到成都,。高樓林立的城市記錄著無數(shù)年輕人打拼的故事,。與許多快節(jié)奏城市的壓抑不同,,這里的年輕人,,大多白天是兢兢業(yè)業(yè)的大白領,,晚上卻是九眼橋小青龍。 成都更像是一個中轉站,,起點是家,,終點是一個又一個未知的城市。夜里陪伴自己的也不是蘭桂坊,,而是家里帶來的臘肉,。臘肉蒸熟,切片裝碗,,第一片臘肉講的“不要熬夜”,,第二片臘肉說著“要多鍛煉”,第三片臘肉是提醒“出差要注意安全,,要按時吃飯”,,第四片臘肉傾訴“你又要走啦?工作累了,,你可以回家,,沒關系……” 后知后覺,那些硬裝進箱子里的物件,,都是家人說在嘴邊,、藏在心里的愛意。吃完最后一片臘肉,,關上行李箱,,我的旅程里又將有更多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