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努力,青海華實集團董事長,、青青稞酒董事長李銀會有可能還在山西老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沒人可以想象,這個農家少年可以逆襲為青海首富,。 4月1日,,李銀會以北京大學83級本科、87級碩士的身份,,登上了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主辦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校友講座,以“聽我的故事走自己的路——從未名湖畔到青藏高原”為題回顧了自己的成長,。這一天距離他在1983年拿著親人湊給他的15元路費踏進北大的校門,,整整過去了35年,。 ? 在北大深造7年搞地質,李銀會說自己修煉了六大能力和六種品質 李銀會在北大本科,、碩士攻讀的都是地質專業(yè),。時至今日,地質專業(yè)沒有金融,、科技專業(yè)受歡迎,,但李銀會強調自己的成長與“搞地質”分不開。“地質專業(yè)是所有專業(yè)中最完整,、最系統(tǒng),、最宏觀的專業(yè),沒有之一”,,李銀會在演講中特意用“頑固地”一詞強調自己從本專業(yè)汲取的品質與成長,。 回顧在北大7年學習,李銀會認為學習到了六項能力,、六種品質——一是系統(tǒng)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寬度”;二是與大自然親近的能力,,也可以說是“高度”,;三是吃苦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深度”,;四是謙卑的能力,,也可以說是“長度”;五是與社會打交道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厚度”,;六是堅持的能力,也可以說是“韌度”,。 在北大讀書期間,,李銀會有一次在沙漠中進行山谷地調,隨行的汽車驅動軸斷了,,為了保護車的安全,,大家只能先把車推到安全地方,然后連夜在沙漠中徒步30多公里,,“餓了啃一口干饅頭,,渴了拿水壺在唇邊沾一沾”,回駐地時已經天亮,。沒有人想過當時如果碰到山谷洪水,,亦或者在沙漠中迷路,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但正是這種經歷磨礪了李銀會吃苦的能力,。 若干年自己創(chuàng)業(yè)以后,,李銀會的客戶有一筆40臺電腦的訂單特別急,李銀會和業(yè)務員兩個人就從北京空運,。那時的電腦非常笨重,,40臺電腦就是80個箱子,兩個人堅持自己往飛機上搬上搬下,,最終按時交單,。 搞地質經常去到人跡罕至的地方,一個人要在荒漠中至少走十幾公里的路采集標本,,無論多么累,,必須堅持到底,咬著牙走下去,,因為沒有退路,。在不斷地走進山川江河中,李銀會完成了自己的修煉,,體會到了個體的渺小,,磨礪了謙卑、堅持的品格,。 1995年,,李銀會剛剛創(chuàng)業(yè),去一個客戶家,,正好他家里停水了。整個樓上都沒有水,,唯一的辦法是樓門外的地下水井里打開閥門去接水,。李銀會就跑到客戶家小區(qū)門口,打開地下水井蓋,,從總閥門里面一小桶一小桶接水,,然后灌到大桶里,再把大桶提到七樓客戶家,。且不說一遍又一遍的負重爬7樓多辛苦,,單單北大高才生身份為客戶打水就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覺到不可接受,但正是這種謙卑,,讓李銀會贏得了客戶的尊重與認可,。 實際上,李銀會在北大修煉的能力與品質在此后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企業(yè)家,淡泊的李銀會衣著,、飲食卻以樸素示人,;他將謙卑視為重要品格,,很少在公開場合演講,也很少接受記者采訪,;在接手互助青稞酒的時候,,面對復雜的爛攤子,李銀會咬著牙堅持下來,。 ? 創(chuàng)業(yè)修行,,李銀會是如何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 1966年,李銀會出生于山西省絳縣一個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普通家庭,,與“牛奶大王”王均瑤,、“小巨人”李澤楷、“電動車大王”王傳福等中國商業(yè)風云人物同齡,。 李銀會上小學的時候,,家里沒有任何經濟能力,全靠親戚朋友幫助,。想要擺脫貧困,,擺在李銀會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讀書。為此,,哪怕靠著每個月僅有的5元助學金,,每天只能吃玉米面窩頭,但看到“知識改變命運”希望的李銀會刻苦學習,,考上了北京大學,。 這一年,王均瑤輟學經商,,李澤楷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計算機,,王傳福考入了中南大學冶金物理系,。與李銀會一同進入北大的還有當當網CEO李國慶風云人物,。不同的是,李國慶是北京考生,,以第一名考入北大社會系,,李銀會則從落后的山西農村考入北大,過程中的付出不可謂不大,。若干年之后,,體會過貧困學子求學不易的李銀會常年堅持資助貧困學生,他要給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幫助別人改變命運,,基于改變自己的命運。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李銀會就有了創(chuàng)業(yè)想法,。在他看來,,自己要回到起點——老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文盲,,就出來他一個,,他是在大家的幫助下完成學業(yè)的,他對家族有責任,,家族對他有厚望,。“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是我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李銀會表示,。 北大開放的環(huán)境讓李銀會如沐春風,。李銀會在求學期間,舉辦過“北京大學第一屆吉他演奏大獎賽”,,結果是“利潤是三個人每人一件五,、六塊錢的襯衫”,他甚至第一個邀請后來火遍全國的勵志名人王德順到北大表演啞劇,,結果“活動是賠錢了”,。 1990年,李銀會碩士畢業(yè)時,,"出國熱潮"愈演愈烈,。或許是因為自己對于家族的責任,,北大研究生畢業(yè)的李銀會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出國,,而是選擇留在北京,進入華能地學高技術聯合公司工作,。此后的4年,李銀會不僅僅學習了國企的經營管理理念,,把電腦銷售琢磨透了,,更重要是攢下了第一桶金。 1994年,,經過李銀會四年的努力,,“北大碩士賣電腦”在青海已經有了很大的知名度和信任度,積累了行業(yè)經驗,、客戶基礎,、創(chuàng)業(yè)資本、個人能力的李銀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向創(chuàng)業(yè)邁出了一大步,。3年時間沒白天沒黑夜地拼命干,,很快成為青海省較有影響力、率先銷售破億的企業(yè),。與此同時,,李銀會還把家族中30多人帶到了青海工作,實現了自己當時的愿望,,改變了家族的命運,。 90年代中期,政府大力推進國企改革,,“國退民進”雖然給國民經濟帶來“陣痛”,,但催生了大量的市場機遇。已經感受到電腦零售困境的李銀會,,開始尋求轉型突圍,。彼時,1997年,,31歲的李銀會瞅準了機會并購了西寧電機電器廠,,此后相繼并購了深圳西海電子公司、青海丁香面粉廠,、青海中藥材公司第四分公司等等十幾家企業(yè),。 一連串的并購讓李銀會旗下公司快速成為跨業(yè)集團,雖然一系列并購有得有失,,但最關鍵的是為他跨業(yè)并購,、經營積累了經驗。2005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李銀會把已經關注了3年多的互助青稞酒納入麾下。隨后,,通過體制機制轉變,,帶動青稞酒走上了復興之路。 隨著行業(yè)趨于景氣,,加上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互助青稞酒2005年銷售收入1.7億,2007年達到3個億,,2009年賣到8個億,,企業(yè)不僅實現了盈利,而且走上了發(fā)展的快車道,。 2011年12月22日,,青青稞酒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順利上市,從一個縣級、區(qū)域級的企業(yè)變成了一個具有全國競爭力的企業(yè),,成為青藏高原的一張名片,。 對于李銀會那個時代的人來講,風口就在那里,,如果你站上風口,,那么就可以功成名就,反之則會淹沒在歷史大潮之中,。創(chuàng)業(yè),,對于那一代人來講,不僅僅尋求的是個人財富的增加或者自我抱負的實現,,還是一種對于家族,、對于社會的責任,更是一種修行,。 ? 創(chuàng)業(yè)才剛剛開始 李銀會踏上新征程 從1990年走出校門開始,,時光已經過去28年,當年的“小鮮肉”已經成為“青海首富”,,然而李銀會卻并不打算停步,。 作為對自己過去28年創(chuàng)業(yè)經歷的第一次總結,李銀會在演講中分享了創(chuàng)業(yè)的3個經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天才是少數的,但人人都可以卓越”,、“用一輩子,,做成一件事”,以勉勵他在北大的師弟師妹們,。 李銀會將很大篇幅放在了第一點上,,28年創(chuàng)業(yè)中體會過了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種種艱辛,他希望他的來路能夠照明別人創(chuàng)業(yè)前行的路,。這對于處于“創(chuàng)業(yè)迷茫期”的大學生來講無疑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很多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看來,創(chuàng)業(yè)就是風光的融資,、上市,,殊不知其背后的艱難,而一旦創(chuàng)業(yè)遇到難題或者遭遇失敗,,有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像鴕鳥一樣隱藏自己。 “選擇創(chuàng)業(yè),,就是選擇了沒有上下班,、沒有休息天;就是選擇了在員工領工資的時候、老板在千方百計到處借錢”,,李銀會表示,,選擇創(chuàng)業(yè)就是選擇勝利,失敗了也必須爬起來直到勝利,,而且勝利沒有終點,,必須是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可能對于部分人來說,,創(chuàng)業(yè)到上市就是終極目標,,但我深切的體會是,上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上市才是創(chuàng)業(yè)的開始,。我必須再出發(fā),我永遠在路上,?!?/span> 對于青稞酒的發(fā)展,李銀會希望把它做成全國性乃至全球品牌,,“青藏高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全國性品牌,,把天佑德青稞酒做成全國品牌乃至全球品牌,是公司的目標,,也是我個人的人生目標,。” 2018年,,李銀會52歲,,他還有太多的夢想要實現:用了8年時間把青稞酒落戶美國,未來要把白酒賣到世界上,;預先布局的馬克斯威酒莊在全美取得成功,,正在朝著更多西方國家發(fā)展;并購的中酒網全新定位互聯網工具提供商和大數據運營商,,即將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