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且看古人飲酒的快意與“魔性”
今日,,中秋節(jié),。
在全球華人心中,中秋節(jié)是一個至為浪漫的日子,。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一輪圓月當空,代表著團圓和美好,。而我們維系這份團圓,,以及制造美好的體驗,總是離不開“味道”,。
過中秋節(jié),,會有熟悉的味道漫上心頭、走上舌尖:月餅,、芋頭,、蓮糕、大閘蟹,、栗子,、石榴、柚子……當然也不會缺少酒的存在,。
在以中華為核心的“漢字文化圈”里,,中秋節(jié)是圍繞著餐桌轉(zhuǎn)的,節(jié)日習俗大多與味道形成了綁定,。
這是華夏文明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起自唐,盛行宋,,明清與春節(jié)齊名,,那時起就流行著賞月、吃月餅,、聚餐飲酒等習俗,,今天這些傳統(tǒng)內(nèi)容仍被我們潛移默化接受并認可,。
這個中秋,請跟隨“好酒地理局”的腳步,,以好酒為引子,,來一場時空跨越,看看這三個時期,,隱藏在古人中秋盛宴背后的飲酒快意和“魔性”色彩,。
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在唐朝,喝泛綠的酒
假如你一下穿越到了唐朝,,震撼你的,,不僅是大唐鼎盛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還有唐朝人的“豪飲”,。
酒,是大唐的華彩之一,。唐朝社會彌漫著重消費之風,,酒成為豪放唐人的首選飲品,由此形成了聚眾歡宴的盛事圖景,。
唐朝酒肆業(yè)因此風靡天下,,不僅遍布在京都,鄉(xiāng)間遠邑也處處旗亭,。在街市繁榮的長安城內(nèi),,酒肆數(shù)目之多,,高居飲食各行業(yè)之首,,可謂何人不沽酒。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曲江酒肆外景 圖源/《長安三萬里》劇照
鼎盛的酒肆業(yè),,也造就了中國釀酒史上的一段“唐酒往事”,。
年代久遠,今人已很難知曉唐人中秋節(jié)飲酒的全景,,但從歷史的線索中能窺見一二,。
終唐一朝,皇家貴族飲用的酒,,都來自光祿寺“良醞署”,。這是一種專供上層階級喝的“御酒”,還在《舊唐書》上留下了名字:春暴,、秋清,、酴醾、桑落,。
|《宴飲圖》描繪了唐代盛行的享宴之風,,長方形低案上放置著杯,、碟、盤等餐具,、酒具,,兩側(cè)有端盤上酒的侍童,飲酒者或舉杯暢飲,,或細細品味,。圖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桑落酒,原產(chǎn)自河中府蒲州(今山西永濟),,“色比瓊漿尤嫩,,香同甘露仍春”,由于品質(zhì)高,,不僅專供皇家宴會,,也被皇帝用來賞賜大臣。
官宦及大戶人家喝的是自家酒,。名臣魏征就是一名釀酒高手,,他從西胡人那里學得釀酒方式,釀出了醽醁,、翠濤,,以大金罌內(nèi)貯盛,“十年味不敗”,。
制圖/好酒地理局視覺中心
而普羅大眾購買,、飲用的主要酒品是“市店酒”。唐朝有活躍的民營釀酒作坊,,時人稱“酒戶”或“酒店”,,長安近郊新豐鎮(zhèn)產(chǎn)出的“新豐酒”尤為知名。
唐朝社會對美酒的集體追捧,,推動大唐酒類產(chǎn)品走向豐盛,。
中唐學士李肇在《唐國史補》記錄當時有14種名酒:郢州富水酒,烏程若下酒,,宜春九醞酒,,滎陽土窟春,富平石凍春,,劍南燒春,,山西乾和酒,嶺南的靈溪酒,、博羅酒(桂花酒),,潯陽湓水酒,長安西市腔酒,,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以及學自波斯的三勒漿。
可見,,唐朝人不僅釀造傳承下來的名酒,,還開發(fā)出了新產(chǎn)品。
上文所說的三勒,,指的是菴摩勒,、毗梨勒、訶梨勒,,是源自印度的三種植物果實,,有一定藥用價值,制成的三勒漿可視為一種藥酒,。
|波斯三勒漿引入唐朝后在長安城風行,。不過,若想品嘗此佳釀,,只有到西域女子開設(shè)的胡姬酒肆,。圖源/中國絲綢博物館
唐朝釀酒業(yè)盡管繁榮,但受限于時代,,釀的無外乎是谷物發(fā)酵酒,、果酒和配制酒。谷物發(fā)酵酒占比最多,,還不能等同于現(xiàn)代黃酒,,更多是一種“米酒”。
這種“米酒”多采用黍和糯米釀造,,酒體顏色呈綠色,,當時釀造模式又分清濁兩類。清酒發(fā)酵時間較長,,得酒度數(shù)較高,、甜度較低、酒液相對清澈,,產(chǎn)酒量低。
唐朝人釀造最多,、喝的最多的,,都是濁酒。這種米酒的汁液渾濁粘稠,,米滓也漂在酒面上,,泛泛然如同浮蟻,所以白居易詩中說是“綠蟻新醅酒”,。
|綠顏色的濁酒是唐酒的重要縮影,,燈紅酒綠一詞由此而來,,主要是發(fā)酵過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群落導致。圖源/網(wǎng)絡(luò)
這種米酒甜度過高,、酒度偏低,,發(fā)酵和濾酒工藝也不成熟,但相比前人已有明顯進步,,比如,,唐人會對酒醅進行加熱處理,以及使用石灰降低酸度,。
唐朝人還飲用一些配制酒,。他們以米酒為酒基,串入動植物藥材或香料,,得到了生姜酒,、烏蛇酒、地黃酒,、艾酒,、菖蒲酒、菊花酒,、屠蘇酒和松醪酒,。
|唐代釀酒技術(shù)比起前人已有明顯提升,人們開始將藥材與酒結(jié)合,,形成了具有藥效的酒,。
大唐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外域,也讓有別于中原的胡酒技藝傳入了進來,。唐之前少見葡萄酒,,自唐太宗之后開始在內(nèi)地試制,社會飲用量逐漸增多,,并在軍旅中風行,。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葡萄酒不同于現(xiàn)代自然發(fā)酵葡萄酒,,它是以葡萄為原料,、添加酒曲發(fā)酵的一種果酒。
|唐代鎏金蔓草花鳥紋高足銀杯,,與今天葡萄酒杯的造型頗為相似,,這種形制是受到當時拜占庭風格影響。圖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遙想一下唐朝人過中秋節(jié),。除了少數(shù)貴族喝點清酒,,更多的愛酒人只能喝綠色的濁酒,或者帶著動植物味道的米酒,再或者飲加曲發(fā)酵的葡萄酒,,不能不嘆一句“魔性”,。
不過,唐朝人的飲酒快樂不會低于今人,。豐盛的酒類產(chǎn)品,、諸多的飲酒宴席,催生多種多樣的飲酒風俗,,他們發(fā)明出了佐觴的酒令,、骰盤、籌箸,、酒胡子,、香球、動作令,、對字令等,,一些娛樂模式也演化到了今天。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繁榮的時代,也是科技,、人文興盛的階段,。
這一時代,釀酒業(yè)始終處在膨脹狀態(tài),。
宋廷把酒當作專賣物品,,大力扶植官營酒業(yè),還設(shè)置酒務(wù)監(jiān)管造曲,、釀酒,、售賣,“酒出官庫”極大刺激了釀酒業(yè)的發(fā)展,,各地酒類產(chǎn)品涌現(xiàn),。
北宋張能臣在《酒名記》中記載,北宋各地的名酒有237種,。
|在張能臣《酒名記》中羅列的各地名酒中,,個別酒樓具有代表性的酒,,甚至多達3種,。圖源/中國黃酒博物館
宋朝如唐朝一樣,,貴族飲用的“御酒”由光祿寺掌管,,名為“光祿酒”,。酒壇會用黃稠封蓋,,也稱“黃封酒”。
相比這種僅供少部分人飲用的精品酒,,更多的宋朝人喝的是官營酒業(yè)釀造的“官酒”,,也稱“官醞”。在宋朝的市面上,,售賣的幾乎全是這種酒,。
前文已談到,,宋廷施行酒類專釀專營制度,禁止了民間的釀酒權(quán),,所以這個時代沒了活躍的民間酒坊,,但官宦、大戶人家會在自家開甕釀酒,,用于飲用和饋贈,。
宋朝士大夫釀酒,注重發(fā)酵工序,、曲料比例,,以及保持釀造容器的清潔,也能得到品質(zhì)上乘的酒,。
北宋蘇東坡以“米麥水三一”釀出了真一酒,,還用藥材天門冬入酒,造出天門冬藥酒,。
|仇英代表作《赤壁圖》,,描述蘇東坡與友泛舟赤壁舉杯屬酒的場景。宋朝士大夫飲酒極為常見,,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詩詞57首,,29篇寫到了酒。圖源/視覺中國
南宋楊萬里是一名頂級釀酒師,。他釀出的桂子香,、清無底、金盤露,、椒花雨,,不僅有好聽的名字,也因為酒精度較高,、酒質(zhì)清澈,、酒色泛黃、香氣芳烈,蜚聲一時,。
宋人在中國釀酒科技史上寫下了重要一頁,。因為他們拋棄原來隨意的釀造步驟,逐步改良工藝,,釀出的優(yōu)質(zhì)酒因而達到了一個更好的境界,。
宋朝能夠產(chǎn)出了大量的“清酒”,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人在釀造過程中,,增加了曲的用量。
不僅如此,,宋朝釀酒師選取谷物原料更廣,,還會在糟床上重壓收取酒液,并采用細編竹器過濾,,也首次發(fā)明了了用瓶裝酒,。
相比唐人,宋人對酒的感受力更為熾烈,。在宴飲中,,他們愛喝桂酒、菊花酒,、竹葉酒(淺綠的清酒),,還新開發(fā)出羊羔酒、蜜酒,、柑酒,、荔枝酒、梨酒,。
宋朝的酒肆業(yè)也因此迎來了更大的繁榮,。《東京夢華錄》記載,,在京都開封,,從官方取得酒肆經(jīng)營資格證的“正店”就有72戶,參與分銷的“腳店”不能遍數(shù),。
當時發(fā)達的市井文化和商業(yè)娛樂,,讓宋朝人把夜熬出了新高度,這些酒肆就采取了“徹夜經(jīng)營”模式,。
所以,,當你從唐穿越到宋,,喝到的酒無疑是更好了,,濁酒的顏色沒那么綠了,另外還有黃色,、紅色,、黑色、赤黑色的酒,,酒味也從甘甜變成了勁辣,。
但大概率還是會感受到“魔性”。
當你經(jīng)歷了連續(xù)幾天“歡飲達旦”“大醉”之后,。中秋節(jié)到了,,都城的酒肆舉辦大型的慶祝活動——“賣新”,,官庫帶頭以歌舞迎酒穿市,,全城官員和居民都會參與到這場盛大狂歡。
結(jié)束之后,,勢必要喝上幾個通宵,。
明清,燒酒,、黃酒“燙著喝”
明,、清,也許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但卻是古代釀酒史最為輝煌的階段,。
我們現(xiàn)在喝到的大多數(shù)酒,在明清時期迎來正式定型,。有數(shù)千年歷史的發(fā)酵酒擺脫了濁酒水平,,正式升格到了黃酒。
元朝外來蒸餾技術(shù)傳入,,讓谷物燒酒問世,,呼聲最高的高粱燒,就是今日蔚為大觀的白酒,。
|明代,,古書中開始出現(xiàn)高粱被用于釀酒的記錄,。燒酒發(fā)軔距今至今不過600余年。
晚清時期,,西方的葡萄酒和啤酒技術(shù)進入中國,,讓華夏酒界增添了新的體系。
由于時代不遠,,再加上資料詳備,,我們得以較為清晰窺見明清釀酒和飲酒的圖景。
先看少數(shù)人喝的“御酒”,。明朝光祿寺釀造的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內(nèi)法酒”,,而清朝貴族喝的是萬壽酒、玉泉酒,。
|乾隆款金胎鏨胎琺瑯嵌畫琺瑯執(zhí)壺,,制作運用了鏨胎琺瑯和畫琺瑯兩種工藝,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金屬琺瑯盛酒器?,F(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在大眾層面,,有明一代,地不分南北,,飲用最多的當屬帶甜味的低度黃酒,,其次是米酒,還有一點燒酒,。
明朝時期,,黃酒已有南北之分。
北派黃酒釀造使用大黃米,,而南派黃酒以江浙二省為核心,,采用糯米為原料。尤其紹興府山陰,、會稽二縣的黃酒,,元朝已經(jīng)聞名全國,明朝逐漸躍升為中國酒翹楚,,進入全盛時期,。
明朝時期,,承接了元朝工藝的燒酒,開始流行用高粱釀酒,,因其烈性,,也叫“燒刀子”,。有清之后,高粱燒在北方漸成風靡之勢,。
從清朝中期開始,,北方各省的燒鍋快速增多,北方陣營燒酒產(chǎn)量開始超越黃酒,,喝高度蒸餾酒的興致被調(diào)動了起來,。
繼明朝飲用黃酒之后,自清代中葉開始,,飲酒風俗向燒酒傾斜,,就此出現(xiàn)了南方黃酒、北方燒酒并行的局面,。
《大清會典》記載,康熙二十六年之后,,大小宴席“俱燒酒,、黃酒并用”。這也與釀酒界的“北燒南黃”分布一致,。
北酒以京晉冀豫魯為代表,,生產(chǎn)燒酒、黃酒和露酒,。北京燒酒以辣烈著稱,,如今傳世的北京二鍋頭,正是遺存,。而山西知名的汾酒推出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領(lǐng)銜華夏燒酒界。
南酒體系也出現(xiàn)了一些燒酒,,但仍以黃酒為主,。尤其紹興城北的東浦、柯橋,、阮社一待,,由于近鑒湖取水方便,再加上是糯米生產(chǎn)中心,,吸引了大量酒坊聚集,。紹興府城內(nèi)資金雄厚,外加生產(chǎn)技術(shù)人才齊備,,也吸引不下百家酒坊創(chuàng)立,。
由此可知,當人們在清代過中秋節(jié),,肯定會出現(xiàn)黃酒,、燒酒一起喝的場景,。
因為當時很多人還是偏愛黃酒。但黃酒價格貴,、酒度低,,一場宴席下來飲用成本較大,也要置辦點口感強,、成本低,、高度數(shù)的燒酒。
讓現(xiàn)代人看起來“魔幻”的是,,明清時期的人們深信“酒不宜冷飲”,,大概是受黃酒熱飲的影響,所以也把燒酒燙熱了喝,。
《紅樓夢》里寫到,,賈寶玉要喝冷酒,但薛姨媽堅持讓他“熱吃下去”,,不然“傷及五臟”,。
行文至此,,一場熱鬧的飲酒穿越劇,也就進入了尾聲,。
唐宋明清藏于歷史縱深處,,是一場舊夢。
今天的人去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喝什么吃什么,,觸動更多的是昔日的風華,、古老的氣度和鮮活的遺存。這些至今仍保留在我們的文化里,,隨時會出來成為我們“覺醒的血脈”,。
就像到了中秋一樣,人們會不自覺參照和對齊古代的習俗,,本就是文化的致敬和精神的尋根,。
中秋到了,喝杯好酒,。
(本文圖片除標注外,,均來自視覺中國)
[1]王賽時.中國酒史[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2]李定楹.中秋起源與習俗[J].八桂僑刊,2004.
[3]洪光住.中國釀酒科技發(fā)展史[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發(fā)現(xiàn)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發(fā)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圖片、視頻等原創(chuàng)作品,,均受法律保護,。
未經(jīng)許可,嚴禁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篡改,、刪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