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國泰民安,,彼時的“安茅”和“利民酒廠”合并成立國營安酒廠,。酒廠在繼承“安茅”工藝的基礎上,,對產品做了重大改進,,并更名為“安酒”。從1951年國營安酒廠至今,,貴州安酒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歲月,。從第一批貴州國營酒廠到今天的“貴州兩大歷史名酒”,安酒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輝煌歷史,。
點蠟,,殺雞,燃炮,,杯中斟滿了酒,,敬過灶神與酒神。1951年,,貴州的利民酒廠,,舉行了一場儀式。他們屢屢烤酒失敗,,祈求這一次能夠成功,。
但是,儀式之后,,烤酒仍然沒有成功,,一切還是要靠人,。利民酒廠的工人又找到當?shù)匾患抑睦暇品粚で髤f(xié)助。在老酒坊的酒師建議下,,利民酒廠在那年秋天,,終于成功烤出第一鍋酒。
這一鍋酒,,成了歷史的留痕,。那一時期,在公私合營大潮下,,利民酒廠與這家著名的老酒坊合并成為當?shù)氐谝患覈鵂I酒廠,。這家著名的老酒坊,是誕生于1930年的“安茅”,?!鞍裁币婚_,“半城飄香”,。而“安茅”與利民酒廠組建的那家酒廠,,因誕生于國泰民安時期,酒廠因此叫做安酒,。
?
“安茅”與“利民”的宿命相遇
將時間倒回至七十年前的1951年,。彼時的貴州,“安茅”是有名的酒坊,。創(chuàng)始人周紹成年輕時基于祖?zhèn)鞯乃幏?,早在二十年前就釀出難得一見的佳釀。
而在1951年,,“安茅”酒坊新窖池發(fā)生滲漏,,投入兩萬斤糧食滴酒未出。生產不出酒,,就交不起稅收,,付不出工人的工資,年復一年生產周期被迫中斷,。
萬般無奈之下,,“安茅”創(chuàng)始人周紹成求助政府。彼時,,恰逢公私合營在貴州白酒行業(yè)發(fā)軔之始,。在當?shù)貙Yu事業(yè)管理處的協(xié)調下,政府為他的酒坊減免了稅收,,處理了相關債務,,還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yè)安置問題。
恰逢此時,,當?shù)氐睦窬茝S,,也需要一次新的轉身,。利民酒廠脫胎于利民酒精廠,說到建廠過程,,也是一段有趣往事,。
建國初期,貴州剛剛解放,,駐扎于此的部隊缺乏汽車燃料,,很多汽車燒木炭行車,效率極低,。從貴陽到“安茅”酒坊一百多公里的路,,要走三天,上坡時還要燒炭工人推車,。
于是,,當?shù)禺a的酒精成了理想的汽車燃料。部隊就在政府辦公室后面的山腳下,,租了一戶唐姓人家的房子,,辦起了一間酒精廠。后來酒精廠移交地方,,更名為“利民”。
利民酒精廠從民間收購白酒,,作為烤酒的原料,,供應貴州當?shù)氐胤竭\輸與駐扎廣西的部隊。而民間散酒無法供給酒精需要,,利民酒精廠便建立酒廠,,自行烤酒。最初的利民酒廠,,就這樣建成了,。
隔行如隔山,利民酒廠的工人不懂做酒,,烤不成酒,,于是才有了開篇一幕。
直到1951年下半年,,在蘇聯(lián)援助下,,國內汽車燃料難題得解,利民酒精廠的歷史使命終結,。從此,,利民酒廠成了主體,酒精廠則消失在歷史之中,。
?
貴州第一批國營酒廠的誕生
“安茅”窖池泄露那年,,利民酒廠的34名職工,,在一年內完成了81噸產量,實現(xiàn)4.89萬元產值,。眾人一鼓作氣,,準備再接再厲,打造新的記錄,,擴充產能勢在必行,。
彼時,周紹成的酒坊有80多個窖池,,產量有120噸,,又有豐富的產酒經驗,正適合利民酒廠發(fā)展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需求,。
這一年,,地方國營安酒廠正式成立,“安茅”和“利民”實現(xiàn)了國有化轉變,。老酒坊之危,,新酒廠之機,二者共同促成了當?shù)氐谝患覈鵂I酒廠的誕生,。
▲見證歷史的安酒廠廠徽
建廠之后,,周紹成及親屬以及酒坊酒師、工人都進廠成為新中國的工人,,周紹成還被委以重任,,專門負責酒的質量把關、勾兌等工作,。
這一次合并,,也是“一五”計劃的前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各產業(yè)均存在規(guī)模小,、產能分散,,缺乏計劃性等問題。此時,,可以有效調配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公私合營政策,成為了當時新中國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1951年也是貴州白酒行業(yè)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這一年中,,不僅“安茅”與“利民”公私合營,,成立國營安酒廠,,茅臺酒廠也在這段時間,開啟國有化之路,。
1951年,,國家以1.3億元(舊幣)贖買成義燒房,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yè)公司仁懷縣茅臺酒廠”,。中共仁懷縣縣委派張興忠等12名干部到廠主持工作,。
自此,貴州白酒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正式啟程,。
?
一代匠心注入窖池
國營安酒廠建成后,,工人們挖出26個窖池,以擴大釀酒生產規(guī)模,。為保證品質,,窖池統(tǒng)一使用了“安茅”原有窖池的窖泥,以及承載過無數(shù)瓊漿酒槽,。
新窖池被寄予厚望,,它們將用來生產新酒廠的第一批酒。新酒出窖之時正值國泰民安,,國營安酒廠順勢將新酒命名為“安酒”,。
隨后,更多新產品接連提上日程,,全廠都在參與新產品的釀造實驗,。而大部分人缺乏經驗,廠里48排發(fā)酵缸出酒甚少,,有的甚至滴酒不出。周紹成帶著酒師研究,,發(fā)現(xiàn)制酒工藝,、曲藥質量和酒具消毒,都存在問題,。
于是,,工人用石灰水把發(fā)酵缸徹底消毒;草編的缸蓋洗干凈后又放到陽光下暴曬,;糧食泡透,、蒸透;根據(jù)氣溫的變化,、酒釀的時間來確定發(fā)酵缸的投水量,。
當時沒有創(chuàng)造恒溫環(huán)境的條件,工廠便加派人手,,工人輪班上崗,,日夜不休守在酒坊里,。每當氣溫降低,都及時給發(fā)酵缸加蓋草簾子保溫,,以提升出酒率,。晚上也難得休息,他們輪班煮好糧食,,用以第二天的釀造,。
經過半年多的匠心打磨,貴州安酒的新產品研發(fā)終于獲得了成功,。更多好酒從安酒廠走出去,。不僅如此,一批批安酒人前仆后繼,,安酒酒廠實現(xiàn)曲藥自給,,并且能夠以曲養(yǎng)廠。
1953年起,,國營安酒廠逐步走上了發(fā)展快車道,,貴州安酒有了“出黔入京”,“甲冠”天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