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之中第12個節(jié)氣,,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再往后,,便是立秋,。四季流轉(zhuǎn)過半,天地人的共同智慧也藏匿其間,。太陽肆意地朝大地揮灑著光熱,,蒸騰出潮濕,自上而下演奏著一場“濕熱交蒸”的進行曲。大暑三候為:“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span>
《格物論》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浪漫的古人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成,。
因為螢火蟲多在夏季水邊的草根上產(chǎn)卵,幼蟲作蛹潛伏入土,,次年春天化為成蟲,,“腐草為螢”一詞便是這樣由來。

土潤溽暑,,說的是土壤濕潤,,空氣濕熱。
行至大暑,,降雨增多,,土壤、空氣濕度大,,溫度高,,在這樣的水熱條件下,農(nóng)作物進入“狂長”階段,。溽暑,,也是說的暑濕之氣,指盛夏,。
宋代詞人周邦彥在《蘇幕遮》中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描寫的就是暑熱盛極時候的景象,。
燒伏香是大暑的特殊習俗,,在旱、澇,、風災頻繁的季節(jié),,古人焚香,祈求風調(diào)雨順,。
而《蘇幕遮》上闕還寫到“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又是何等曼妙,正對應大暑第三候。
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氣象更加莫測,雨水隨時都會落下,。
放眼望去,,滿塘荷葉上躍動著天空中下落的小精靈,解了暑氣,,也讓欣賞之人聊慰煩憂,。
暑熱當頭,聰慧的人們自有方法與暑氣相抵消,。
夏日催開荷花,,也讓多情的古人有了一腔詩情的釋放。他們邀上三五好友,,泛舟湖上,,賞荷飲酒,臨水作詩,。滿眼淡粉,、潔白,還有蓮蓬的綠意盎然,,再加涼意陣陣,,正是“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據(jù)《典論》記載,,三國魏文帝時,光祿大夫劉松奉命前往河朔去統(tǒng)率袁紹的軍隊,。他同袁紹的子弟整天一起飲酒,,三伏天更是晝夜不停,常常喝得不省人事,,憑借飲酒“避一日之暑”,。這種靠飲酒來逃避暑熱的方式被稱為“河朔飲”,也稱“避暑飲”,。后人因這一典故,,用“河朔飲”指稱酣飲。
這一飲酒的習慣延伸至了現(xiàn)代,,無論是啤酒,、果酒,還是其他酒種,在夏天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每當這時,,冰塊落入酒中,就碰撞出一整個盛夏的開懷,。大暑,,既是夏天的收尾者,也是秋天的報信官,。一年的歲月由節(jié)氣切割,,也由節(jié)氣組合。司馬光曾有一首《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其中說:“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態(tài)已驚秋,。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span>我們可以想象,,幾百年前的一個大暑之夜,老柳樹上蟬鳴喧囂,,被其吵醒的司馬光難以入眠,,步至庭院。他看到荒草之上,,螢火蟲翩躚,,微光閃爍。大暑時節(jié),,物候已感到秋意,。他用寒冷的井水洗濯,梳理白發(fā),,想到自己的人生也即將走到秋天,。年老的自己,再也沒有當年的意氣風發(fā),,有精力為公侯建言獻策了,。
時光易逝,功業(yè)未成,,似乎是詩人們普遍的慨嘆,。蘇軾在《行香子·述懷》中,,也有“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的句子,,人生幾多失意,便有花間的沉淪,、避世的歸隱,。然而樂觀豁達的蘇軾,也不忘提醒我們:“酒斟時,、須滿十分,。……且陶陶,,樂盡天真,。”一方土地之間,,生命的更迭不曾停止,。只要懂得欣賞此刻,便發(fā)現(xiàn)光陰繾綣未改,。唐代白居易的《銷暑》中寫:“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本妥尨扒耙粯涞娘L,,吹動斟滿十分的酒,洗滌長達百年的塵夢,。
文字,、圖片、視頻等原創(chuàng)作品,,均受法律保護,。未經(jīng)許可,,嚴禁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篡改、刪減等,。原文轉(zhuǎn)載請在公號回復【轉(zhuǎn)載】聯(lián)系授權(quán),。